南宁市政府新闻办于2024年11月28日举行《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邀请南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潘国雄、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阳柳凤、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黄钊、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李鹏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黎江主持。
《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
时间:
2024年11月28日(星期四)10:00
发布人:
潘国雄 南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阳柳凤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
黄 钊 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李 鹏 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
主持人:
黎 江 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兼)
黎江: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出席南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南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潘国雄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请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阳柳凤女士,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黄钊先生,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李鹏先生,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南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潘国雄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潘国雄: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媒体朋友们见面,借此机会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首先,我就规划工作最新进展情况向大家通报。2024年11月9日,《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是全国第十个获得国务院批复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也是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地级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本《规划》是南宁市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多规合一”,创新探索新型规划体系编制管理,取得的重要成果。《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 “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总目标,对全市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保护、修复作出了系统谋划和全局安排,是南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的空间发展蓝图和战略部署。
下面,重点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规划》有关情况。
第一个方面是编制背景。
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
南宁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自然资源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依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组织编制了《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最终获得国务院批复。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
根据国务院批复,南宁市的城市性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核心功能定位是面向东盟开放门户。通过强化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往、产业合作、科技创新、服务贸易、交通物流等门户功能,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
批复要求,南宁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引领北部湾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第三个方面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特色亮点。
(一)强化底线约束,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基础
《规划》强调,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未来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红线。到2035年,南宁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07.05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02.2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020.5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905.57平方千米以内。
(二)统筹发展与安全,形成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市域国土空间体系
《规划》要求,构建以北部生态区为屏障、四片农业发展区、邕江保护与发展带、南宁都市区为核心的“一屏四片一带一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稳固浔郁平原农业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统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空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化对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和系统利用,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完善三大副城新城功能,提高中心城镇和重点镇的服务能级,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
(三)高标准建设南宁都市圈,引领北部湾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规划》明确,以南宁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共建“南北钦防”、南宁—贵港、南宁—崇左三条城镇发展轴,进一步强化向海、东融和向边三大方向协同发展。通过构建互联互通的高效立体交通网络,联合打造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等,提升南宁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水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等,加强南宁都市圈共建共治共享。
(四)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一体两翼”产业空间格局
《规划》提出,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空间需求,以五象新区为“一体”,打造科创中心和总部基地;以东部新城为“东翼”,建设先进制造业和临港产业基地;以“两港一区”为“西翼”,建设跨境产业和枢纽经济集聚区。到2035年,全市工业用地面积稳定在200平方千米左右,占比不低于20%,为维护国家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和稳定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五)促进交通互联互通,建设东盟门户枢纽
《规划》要求,高标准建设平陆运河,强化和北部湾港功能联动,完善多向联通的对外对内通道,强化面向东盟的交通物流功能,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一是以空港为支撑,打造区域航空枢纽。二是以南宁港为依托,建设南宁港—钦州港组合型多式联运枢纽。三是以国际陆港为引领,规划“一主多辅”铁路货运枢纽格局。四是构建“三主三辅”的高铁枢纽格局,实现南宁与周边城市群之间高效联动。
(六)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打造“中国绿城”升级版
《规划》强调,以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为目标,严格开发强度管控,优化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一是增加绿地和开敞空间供给,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2平方米。二是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重点保障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用地供给,规划3处市级、8处片区级和164处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全龄友好的15分钟生活圈。三是优化中心城区路网结构,以大中运量轨道交通为骨架,建设绿色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四是统筹水利、能源、环境、安全等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七)推进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系统利用,彰显壮乡首府特色魅力
《规划》明确,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塑造壮乡首府、中国绿城的城市特色风貌。一是划定全市域历史文化保护线。二是构建“一带四环”的魅力空间格局,打造17个魅力片区,彰显南宁“山水丘田城”相依相融的壮乡首府特色。三是加强对邕江沿岸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建设世界级滨水活力景观带。
(八)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提升空间治理水平
批复要求,《规划》是对南宁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支撑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批复要求,稳步推动《规划》实施。一是完善国土空间政策法规体系,为科学、有效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遵循和制度保障。二是强化实施传导机制,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三是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规划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测监管。
以上,就是《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情况介绍。后续,我市还将在各类媒体上对《规划》进行全面、深入、专业的解读,并将成果及时向社会公布。我就发布这些。谢谢!
黎江:
感谢潘国雄先生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能否介绍一下广西是如何站在全区的角度,实施好这部《规划》,从更高站位谋划南宁与区域的协同发展、协同治理,辐射带动自治区和北部湾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谢谢。
阳柳凤: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一直高度重视和支持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国务院去年12月批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南宁市的核心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和南宁都市圈建设,促进北部湾城市群“一核一圈”要素集聚。《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上位规划要求、谋划区域协同发展和协同治理。
一是落实上位规划要求,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规划》严格落实《自治区规划》等上位规划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各项规划指标目标等要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确保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有效传导。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底线红线并落实相关管控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保障首府高质量发展空间。
二是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规划》强调向边向海开放,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共建跨境产业园区和面向东盟的出口基地。畅通双向开放的交通物流通道,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接合作,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加快建设平陆运河经济带。
三是强化区域协同治理,促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强南宁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推动“南北钦防”一体化。促进都市圈城市在金融、商贸、科技等方面的功能协作,推动跨行政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生态联防联治、水资源跨区域共享,为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下一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将全力支持南宁实施《规划》,提升首府城市功能,培育以南宁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支撑自治区落实国家战略,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新华社记者:根据国务院批复,南宁被定位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面向东盟开放门户,对于南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南宁篇章”有重要意义,请问《规划》是如何落实相关定位要求的?谢谢。
潘国雄: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南宁是广西首府、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现在,国务院批复文件又将南宁定位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面向东盟开放门户,赋予了南宁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强的城市功能,描绘了更好的发展蓝图。《规划》认真落实国家使命,重点围绕国际交往、产业合作、科技创新、服务贸易、交通物流五个中心功能来谋篇布局,努力将南宁打造成为服务双向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枢纽。
国际交往方面。重点在东盟商务区和五象新区等区域,加强对全市国际会展、文化交流、体育赛事、国际医疗等方面的空间保障和品质提升,增强南宁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南宁建设成为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往中心。
产业合作方面。依托“一体两翼”产业空间格局,聚焦跨境产业链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环节,加强和东盟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的产业分工合作,助力南宁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先进制造中心。
科技创新方面。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合作。在五象新区南部,主动为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预留优质发展空间。结合城市更新积极整合闲置低效的空间资源,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载体,助力南宁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中心。
服务贸易方面。依托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中国—东盟信息港等开放平台,提升五象新区总部经济、现代金融、数字经济等产业的发展能级;优化埌东—凤岭片区国际会展、现代商务功能;助力南宁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服务贸易中心。
交通物流方面。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平陆运河,规划六大对外陆路运输廊道,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沿边临港口岸的交通联系。充分保障空港、陆港、水港三大枢纽空间需求,打造覆盖华南、面向东南亚的航空、客运和货运枢纽,推动南宁港与广西北部湾港联动发展,助力南宁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面向东盟的交通物流中心。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中新社记者: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规划》中提出的“一屏四片一带一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这对于推动南宁高质量发展有何重要意义?谢谢。
黄钊: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一屏四片一带一区”内涵丰富,“北部生态屏障”和“四片农业发展区”稳固了全市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本底;“邕江保护和发展带”勾勒全市最具特色魅力的城镇发展轴和生态保护轴;“南宁都市区”是引领广西和北部湾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这一总体格局,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深化落实,描绘了南宁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为我市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具体有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引导资源差异化配置,增加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一屏四片一带一区”总体格局,是对全域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的整体统筹,属南宁历史首次。基于此格局,《规划》细化了全市130个镇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并在全域划分了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5类分区,明确了不同乡镇、不同分区的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的主导方向,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
二是统筹空间保护利用,提升国土空间的安全性。在生态安全方面,细化提出全市生态保护格局,保护南宁市的北部生态屏障和邕江生态保护带,提升大王滩、西津湿地公园等生态功能,维育十条市级生态廊道,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粮食安全方面,围绕数量、质量、生态,强化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优化“米袋子”粮食主产区、都市蔬菜保障区、特优高效农业示范区、大石山区生态种养示范区、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富硒农业六大类农业生产空间,稳固浔郁平原农业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
三是健全城镇体系,提升城镇的承载能力。《规划》落实“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要求,细化提出“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区重点加快集聚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三大新城副城重点强化产业功能,促进产城融合;外围节点城镇重点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人口承载能力。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广西日报记者:请问《规划》在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提升南宁人居环境品质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李鹏: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美好生活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对医疗、教育、养老、体育、文化、公园绿地等民生设施都进行了统筹安排,努力做到让市民出门见绿、出行不堵、幼有所托、老有所依,持续升级“中国绿城”,让我们的市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构建全龄友好、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规划构建“市级-片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文化、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体育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打造乐龄生活、儿童友好、活力共享的15分钟生活圈,到203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0.5床,至少新增8所高中、17处市级文化设施等,全力满足全龄段居住生活、文体休闲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二是打造山水融城、融入自然的蓝绿空间网络。通过建设金鸡岭、红同岭、天堂岭、牛湾岭等郊野公园,提升可利江、心圩江、良凤江、八尺江等两岸滨水绿地品质,构建“一带两核一环多廊”山水城共融的开敞空间体系,保护“城市中的自然”,塑造“自然中的城市”。优化公园绿地系统,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2平方米;并充分利用零星地、插花地、夹心地等,增加社区公园、口袋公园 ,让市民出门步行5分钟见绿。
三是构建轨道引领、绿色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通过构建“六横六纵”快速路和“八横六纵”主干路骨架,优化中心城区路网结构,提升城市交通微循环,缓解交通拥堵;同时建立以地铁为骨架、以公交为基础、以电动自行车为补充的多层次、高品质公交体系,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
四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加强防洪排涝排水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确保中心城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0年一遇;统筹保障综合应急空间网络体系、消防安全体系、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等空间需求。到2035年,全市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新增6处急救医疗设施,储备具有隔离功能的房源不少于1万间,新增88座消防站,实现消防站接到出动指令后5分钟内到达,让城市更安全、市民更安心。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
黎江:
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感谢现场的记者朋友。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发布单位沟通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