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有力保障粮食安全,大幅提升耕作效率。(罗桂源 摄)
在武鸣区双桥镇一处沃柑种植园里,果农通过无人机管护果树。记者黄维业 摄
横州市茉莉花生产数字化试点基地内的超低功耗智能云终端。(横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晟发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采用先进无土栽培技术生产的贝贝南瓜深受市场欢迎。记者郭少东 摄
广西农垦明阳渔业创新示范基地内,工作人员在鱼池边投料。记者潘浩 摄
曾经,南宁的农业生产多是“靠天吃饭”,依赖传统的人力耕作;如今,现代科技正深刻改写南宁的农业发展轨迹。从旋耕机到植保无人机,从传统种植到数字化、智能化农业……科技的力量在田间地头日益彰显,不断推动南宁市农业生产方式革新,持续助力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农业科技的进步究竟给农业带来哪些变革?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走进南宁的广袤农村,记者听到了来自田间地头的“科技新声”:以前依靠经验的种植模式逐渐被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取代,“新农人”们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了“慧”种地,甚至通过AI与农作物“对话”,让科技代替人工,为农作物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照顾”。
从优质稻田到茉莉花田,从蔬菜大棚到陆基鱼池……科技的触角延伸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解锁了一个又一个农业科技应用新场景,为首府南宁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硬核”动力。
粮食生产全程农机“唱主角”
今年10月下旬以来,被誉为“广西第二大粮仓”的宾阳县,成片的晚稻迎来丰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新农人”郑成功是宾阳县联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他熟练地向记者介绍他的“得力助手”——那些先进的农机装备。
“过去,传统水稻种植是‘一人一牛’的慢节奏劳作。如今,科技让农业生产驶入‘快车道’,一人控制多台机器同时作业已不是新鲜事,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郑成功说。
郑成功来自浙江,曾在上海等地金融行业打拼。作为宾阳女婿,他早年间随妻子返乡过年时,被当地香米“圈粉”,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农业商机,于是毅然决定从金融行业“跨界”到农业,转型成为一名专注于现代化水稻种植的“新农人”。
推行良种良法、发明机械化木糠育秧技术、推行“旱旋”耕地技术、实行“稻稻肥”规程……郑成功不断探索应用新的农业技术,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生产队伍,配备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
凭借多年努力,宾阳县联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生产,从育种到种植、管护再到收割,超百台(套)现代农机设备贯穿水稻生产全过程,粮食生产的人力投入不断减少,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有效助力了“古辣香米”品牌“出圈”。
“像无人机飞播、无人机施肥等作业,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年轻人喜欢钻研、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程度高,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郑成功深知人才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为了适应农业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他积极招募热爱农业的年轻人加入团队,其中“90后”“00后”已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宾阳县是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也是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近年来,该县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将粮食种植机械化由耕、种、收向产前产后延伸。截至2023年底,宾阳县农机总动力达83.57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59%,其中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0.58%。
茉莉花产业搭上“科技快车”
每年4月至10月,随着茉莉花吐露芬芳,有着“世界茉莉花都”“中国茉莉之乡”美誉的横州市便热闹起来:每天,近50万公斤的茉莉花从田间流入市场,开启“香飘世界”的旅程。
横州茉莉花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绝对的体量优势让茉莉花产业成为横州市最具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横州市形成的茉莉花及茉莉花茶产业规模集群,既是中国茉莉花茶优质供给的制造基地,也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曾多次出席在南宁举办的世界茉莉花大会相关活动,他认为,只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才能促进茉莉花及茉莉花茶产业融合发展,最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如何实现?横州市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刘仲华担任茉莉花产业发展首席顾问,深化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完成了茉莉花种植技术改良、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9项技术研发。横州市还着力推行茉莉花病虫害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等科学种植技术,从源头上保障茉莉花(茶)相关产品的质量。
在横州市茉莉花生产数字化基地大棚,这里也被农业技术人员和当地花农称为“数字茉莉”种植大棚。“数字茉莉”种植大棚利用全套智能的光照、温湿度控制系统以及监控传感设备,调节生长环境,优化水、肥、药的使用,通过分析传感器数据形成最适合茉莉花生产的种植标准,按照标准种植的茉莉花花期普遍延长1—1.5个月,每亩花田每年为花农增收3600元以上。
与此同时,横州市还在中华茉莉园5000亩核心区内安装种植智慧化管控系列设备、智能测产装备,结合AI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建立茉莉花病虫害算法模型。花农只需手机拍照上传,即可自动识别病虫害,获取精准的防治方案,农业生产管理更加智能、高效。
在打造“数字茉莉”2.0版——“数字茉莉供应链服务平台”中,横州市还突破了产业“管理粗放”瓶颈,打造了茉莉花产业交易平台。如今,当地的茶企、花商、合作社、花农可实时网上了解茉莉花价格波动,远程查看交易现场实况和交易数据,交易环节更公正、更便捷,可溯源、可监督。
蔬菜种植大棚尽显“科技范”
秋冬时节,气候多变,位于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晟发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大棚内却温暖如春。走进大棚,瓜果飘香、生机盎然,贝贝南瓜等瓜果蔬菜长势喜人。在智能温控系统的加持下,棚内的蔬果不仅能充分获取光和热的滋养,还能有效规避日晒雨淋带来的不利影响。
“未来刘圩菜农在大棚里种植蔬菜,通过手机就能轻松掌握大棚蔬菜种植的全流程,且种出来的蔬菜质量好、产量高。”广西南宁晟发设施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青秀区晟发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内的智能温室大棚配备了由计算机控制的可自动开启的天窗、遮阳系统、保温系统、升温系统、湿窗帘/风扇降温系统、喷滴灌系统/滴灌系统、移动苗床等自动化设施,是基于农业温室环境的高科技智能温室。
为实现温湿度的调控,智能温室大棚内配有日常储能系统和长期储能系统,并合理铺设配套的输水管道。白天,日常储能系统将发电系统产生的热能储藏在保温水箱内,晚上再放热调节棚内温度;长期储能系统在温室区有冷水、热水水池,在不同季节对温室进行温度调节。通过热电联产和储能系统,工作人员可以精准控制瓜果蔬菜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温度。
近年来,许多新科技在蔬菜种植方面得到推广应用,随着种植技术的革新,“一年多茬”在蔬菜种植区比比皆是。南宁市通过积极推广良种良法,支持蔬菜企业、合作社与驻邕科研机构开展蔬菜产学研合作和全产业链开发,加大科技对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度。
蔬菜种植要实现增产增收,既要良法又要良种。螺丝椒、彩椒、西兰花等优良蔬菜品种在全市推广种植,绿肉毛节瓜、贝贝南瓜等蔬菜品种深受市场欢迎。蔬菜标准化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控、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先进适用技术,以及遮阳网、地膜覆盖、营养杯育苗等设施技术和粮菜轮作模式也在南宁市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为全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科技力量。
此外,作为首府的南宁市集聚了一大批蔬菜科技与产业的创新资源。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加快融入农业产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在蔬菜种植、市场信息化等方面得到应用,为快速推进南宁蔬菜产业转型发展带来强大驱动力。
智能科技加持实现“上岸养殖”
近年来,“海鲜陆养”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模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随着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和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在万里之外盛产的南美白对虾品种也实现了“南宁产”。
在位于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的广西仁者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这里用循环水养殖系统、智能投喂系统、养殖可视化系统以及排虾壳系统等技术培育的无抗绿色南美白对虾深受市场欢迎。
该基地采用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虾模式,在地面上设置圆形养殖池,将南美白对虾集中养殖在圆池内,养殖水通过底部集排污装置连通水处理系统,经处理后的养殖用水重新进入养殖池循环利用,实现高密度集约化健康绿色养殖。此外,基地还建设了全套水处理系统,通过调配人工海水并搭载智能化设备监测调控养殖环境,将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实现循环水养殖。
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为渔业发展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走进位于江南区的广西农垦明阳渔业创新示范基地,数十个用于养殖罗非鱼的室内陆基圆池整齐分布,池中水清鱼肥,养殖技术人员不时来回观察罗非鱼生长状况。
“陆基圆池养殖技术提供优质养殖环境,相比传统外塘养殖,具有节水、节地的特点,可精准化投喂和饲养,减少鱼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大幅提高养殖产量。”广西农垦明阳渔业创新示范基地养殖技术员黎遗富说。
陆基圆池养殖模式与外塘养殖模式相比,具有养殖集约化、高密度化特点,以科学的精养技术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水体与环境条件,可以解决宜渔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时通过自动化设备的辅助,减少人力投入,实现鱼类全年的稳产、高产。
南宁是广西水产养殖的优势区域,淡水养殖规模、产量一直稳居全区前列。近年来,为推动渔业生产质量和效益齐飞,南宁市以数字化、科技化推动设施渔业扩面提质。如今在南宁,通过科技赋能,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到如今向科技发展要质量、要效益,延长产业链,南宁渔业正持续进行着一场绿色高质量“蝶变”。